台中 南天虛原堂 副主席 孚佑帝君 登台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聖筆 王生 扶


詩曰:


勤苦殖財富不誇 

撫孤養老散千家

未求回報行慈善 

人性生輝讚譽加

 


聖示:

 吾今日以「道教的財富觀」為題,供世人參悟。



道教的財富觀

  人所貴者,蓋貴於「生」,而生命之所以寶

 貴,即因它是道的體現。「道」與「生」相守;

 「生」與「道」相保。故道教之特點為:「重人

生」,希望人人皆能過著幸福美滿之生活,因

此,道教對世人追求財富之願望是予以肯定的。

 

    世人為生活的需要創造財富,乃是「盡天

道」的正當追求,但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

,故道教教規強調不能取非義之財,不得盜他物

以自供給,不得欺孤貧,奪人財物,因為「取非

義之財者,譬如漏脯救饑,鴆酒止渴,非不暫飽

,死亦及之。」故道教告誡信眾:非我所有,雖

一毫而莫取。

 


  《初真十戒》第七戒有云:「不得貪求無厭,

財不散,當行節儉,惠恤貧窮。」意即是說,

求財過程中:

一是對財富之追求要適可而止,莫可貪得無厭;

二是即使富裕了,仍要遵行崇儉抑奢之生活信條;

三是要扶危濟困,不能為富不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因為就道教而言,財富的終極歸宿乃是社會

慈善益事業。

 


  《太平經》又云:「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,以

 

 共養人也。」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須知世上有為財,水火盜賊俱可奪,因為錢

財是眾矢之的,強者會強行掠奪,卑者會悄悄偷走

,損耗鬼等鬼神會伺機損壞,故天下財富共有,若

固執私心而滯於一隅,不知上供下施,則財富對

、他都沒有利益也。

 


      昔時釋迦牟尼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,有

婆羅門來詣佛所,問佛言:「世尊,俗人當行幾

 法,得今生安樂?來世安樂?」

 

  佛告婆羅門:「有四法,俗人在家得今生安樂。

何等為四?謂方便具足、守護具足、善知識具足、

正命具足。又俗人在家有四法,能令來世安樂。何

等為四?謂信具足、戒具足、施具足、慧具足。」

 



      今生安樂之「方便具足」,即是指善男子應從

 

事種種工巧業處來維持生活,不論是務農、從事商

 賈,或為官,或以書疏算畫,都要於彼彼工巧業處

 努力工作,即是方便具足。


  來世安樂之「施具足」,即是指善男子應遠離

垢心,故在於居家要眾善奉行,樂修行捨,等心

施,是名施具足。

 


  由此可見佛、道二家之基本精神實乃相通,而

歷史上實踐此精神最有名者即是范蠡,范蠡在致

之後,不禁喟然而歎:

 「居家則致千金,居官則至卿相,此布衣之極也。

 久受尊名,不祥。」於是歸還相印,盡散其財,以

 分與知友鄉黨,如此三散家財,三成鉅富,即是最

 佳之典範也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修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