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中 南天虛原堂 副主席 孚佑帝君 登台
聖筆 王生 扶
詩曰:
勤苦殖財富不誇
撫孤養老散千家
未求回報行慈善
人性生輝讚譽加
聖示:
吾今日以「道教的財富觀」為題,供世人參悟。
道教的財富觀
人所貴者,蓋貴於「生」,而生命之所以寶
貴,即因它是道的體現。「道」與「生」相守;
「生」與「道」相保。故道教之特點為:「重人
貴生」,希望人人皆能過著幸福美滿之生活,因
此,道教對世人追求財富之願望是予以肯定的。
世人為生活的需要創造財富,乃是「盡天
之道」的正當追求,但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
,故道教教規強調不能取非義之財,不得盜他物
以自供給,不得欺孤貧,奪人財物,因為「取非
義之財者,譬如漏脯救饑,鴆酒止渴,非不暫飽
,死亦及之。」故道教告誡信眾:非我所有,雖
一毫而莫取。
《初真十戒》第七戒有云:「不得貪求無厭,
積財不散,當行節儉,惠恤貧窮。」意即是說,
在求財過程中:
一是對財富之追求要適可而止,莫可貪得無厭;
二是即使富裕了,仍要遵行崇儉抑奢之生活信條;
三是要扶危濟困,不能為富不仁。
因為就道教而言,財富的終極歸宿乃是社會
慈善公益事業。
《太平經》又云:「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,以
共養人也。」
須知世上有為財,水火盜賊俱可奪,因為錢
財是眾矢之的,強者會強行掠奪,卑者會悄悄偷走
,損耗鬼等鬼神會伺機損壞,故天下財富共有,若
固執私心而滯於一隅,不知上供下施,則財富對自
、他都沒有利益也。
昔時釋迦牟尼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,有
一婆羅門來詣佛所,問佛言:「世尊,俗人當行幾
法,得今生安樂?來世安樂?」
佛告婆羅門:「有四法,俗人在家得今生安樂。
何等為四?謂方便具足、守護具足、善知識具足、
正命具足。又俗人在家有四法,能令來世安樂。何
等為四?謂信具足、戒具足、施具足、慧具足。」
今生安樂之「方便具足」,即是指善男子應從
事種種工巧業處來維持生活,不論是務農、從事商
賈,或為官,或以書疏算畫,都要於彼彼工巧業處
努力工作,即是方便具足。
來世安樂之「施具足」,即是指善男子應遠離慳
垢心,故在於居家要眾善奉行,樂修行捨,等心行
施,是名施具足。
由此可見佛、道二家之基本精神實乃相通,而在
歷史上實踐此精神最有名者即是范蠡,范蠡在致富
之後,不禁喟然而歎:
「居家則致千金,居官則至卿相,此布衣之極也。
久受尊名,不祥。」於是歸還相印,盡散其財,以
分與知友鄉黨,如此三散家財,三成鉅富,即是最
佳之典範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