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希夷仙翁 開示
台中 禪化院虛原堂 聖筆傳真 修因編輯
詩曰:
江濱覆雪天微藍
水面冰封鎖布帆
我本無心憂與樂
友情總問暖和寒
述論:
好矜己善,弗再望乎功名;
樂摘人非,最足傷乎性命。
白話:
喜歡自我吹噓的人,
就不要再指望有所成就了。
喜歡挑剔別人,說長論短人,
最容易傷害自己的性命。
說明:
「矜」就是誇獎自己,
好矜己善就是很喜歡自己表功,
愛自我吹噓,
這種人的福都被嘴巴吹掉了,
所以,很難有所成就。
例如三國時代有位名叫禰衡的人,
經由孔融推薦給曹操,
但有一次在曹操面前,
把曹營的武將、謀士貶得一文不值。
他當著眾人面大言不慚的說:
「荀彧可派他弔喪問疾,
荀攸可派他看墳守墓,
程昱適合關門閉戶,
郭嘉適合朗詞念賦,
張遼可讓他擊鼓鳴金,
許褚可派去牧牛放馬,
樂進可取狀讀詔,
李典可傳書送檄,
呂虔可負責磨刀鑄劍,
滿寵可負責飲酒食糟,
于禁可以修築城牆,
徐晃可以屠豬殺狗;
夏侯惇可稱做完體將軍,
曹仁則是要錢太守。
其餘都是衣架、飯囊、酒桶、肉袋之徒!」
曹操反問禰衡有什麼才能,
他說:
「天文地理,無一不通;
三教九流,無所不曉;
上可以致君為堯帝、舜帝,
下可以配德於孔子、顏回。
豈和庸人俗子相提並論?」
曹操看禰衡不順眼,又不好發怒,
最後就藉由黃祖之手殺了他。
禰衡雖然有文才,
但只會自我吹噓,說話苛薄,
平生還沒有機會嶄露頭角,
廿六歲時即死於非命。
樂摘人非,就是愛挑剔人,
說人的是非,揭人的陰私。
曾經有某小學一位老師
為了整頓班風和課堂紀律,
竟要求學生們互相揭短,
例如檢舉抄襲作業、
上課說話、作弊、說謊等行為。
由於每個同學必須檢舉揭發別的同學,
這就造成同學與同學之間
互相提防、互相戒備,
以至於人人自危,心驚膽戰,
這反而會造就孩子的不信任感
和養成了愛揭發的壞習慣。
一個喜歡揭人瘡疤的人,
一般來說品德上也有問題,
因為每個人對於過去所犯的錯,
已經過去了,
就像傷好了並開始結疤一樣,
絕大部分人是不願意被揭開的,
所以若能懂得
「容人之短,與人為善;
揭人之短,與人交惡」的道理,
就應該體諒他人,尊重他人,
才不會損德而禍延及身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