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希夷仙翁 開示
台中禪化院虛原堂 聖筆王生傳真 修因編輯
詩曰:
幾度春風幾度愁
烏頭轉眼換白頭
孤峰松木猶蒼勁
唯有光陰似水流
述論:
責人重而責己輕,弗與同謀共事;
功歸人而過歸己,盡堪救患扶災。
白話:
遇到問題就把責任推給別人,
而不自我批評,
這種人不能共謀同事。
遇到問題會自責,
將功勞歸屬別人、過錯歸咎自己,
這種人能擔當大任,
可以拯危機解困難。
說明:
許多人遇到挫敗,
就把責任推給別人,
對於自己的過失卻輕描淡寫的帶過,
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,
這種人沒有責任心與擔當,
若是共謀同事,很容易被出賣。
例如《孟子•公孫丑》下篇記載:
孟子看見齊國的老百姓
粗衣糲食生活清苦,
內心十分不忍,
有一天,
他進入齊國邊境,
正好遇到了守城的大夫孔距心,
孟子便問他:
「孔大夫,如果你發現
你的持戟衛兵在輪班站哨時,
沒有堅守崗位,
一天之內就開溜了三次,
請問你會不會將他革職呢?」
孔距心不加思索地回答說:
「不必等到三次,
我早就將他革職查辦了!」
「那麼,
你身為國家的官員,
在鬧饑荒的年頭,
看見饔飧不繼,
餓死在路旁溝壑,
也沒人將他們埋葬的老人;
而年輕人又大量地散遷他國去,
面對這種現象,
會不會感到有失職守呢?」
孔距心推託地說:
「民窮財匱是整個國家的問題,
與我無關,我也無能為力!」
這就是典型遇事推託,
一心想把責任撇清的鴕鳥心態。
道德經云:
「功成而弗居,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」,
意思是說:有功而不自居,
正由於不居功,
所以功績不會失去。
其實真正聰明的人絕不會居功,
因為他知道,即使再小的成果,
也是要靠許多人的協助與付出,
所以,
能夠功歸人而過歸己,
謙讓不居功者,
反而更讓他人敬佩。
例如東漢開國名將,
官拜征西大將軍的馮異,
雖然具有遠見卓識,
精通孫子兵法,屢建奇功,
但為人卻謙讓不誇,
當路上與其他將領相遇時,
常引車讓路。
又每當大軍作戰在行軍空隙時,
軍中諸將喜歡並坐談論自己的功勞,
唯獨他退避大樹下,
從不談論自己的功績,
因此軍中都稱他為「大樹將軍」,
如此謙讓不居功的行為,
就是極佳之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