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cached-1949524160  

上一篇所談的 淡財力 有很多人看法不一?

也是啦!錢非萬能 沒錢萬萬不能 !

本文就來談談 沒錢時 怎樣來看待之 改善之!

 

張果老仙翁 開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台中禪化院虛原堂 聖筆傳真 修因編輯

詩曰:

 

困苦窮勞前世因 

 

無須多怨遠疏親

 

浮生若夢不留戀 

 

樂道安貧見觀音

 

 

    一般人當身處窮困又沒有修道時,就常會

 

產生「怨天尤人」之現象,例如

 

怨天為何不助我?

 

為何手足與我疏離?

 

為何我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?

 

為何我的機遇不好?

 

或是做丈夫的埋怨妻子,做妻子的埋怨丈夫;

 

做子女的埋怨父母,做父母的又埋怨子女,甚

 

至已經修道拜佛了,仍然內心不平,常暗忖為

 

何仙佛菩薩只照顧有錢人,而我卻一樣一貧如

 

洗?完全不知檢討自己,不修福、不積德,或

 

一無所長,懶散成性一個人如果常「貧苦多

 

怨」,心、口皆有埋怨別人的念頭、言辭,

 

不但於事無補,反而會因此「橫結惡緣」,錯

 

失翻身的機緣。

 

 

    因此古聖賢哲知曉天地至理,能夠「不戚

 

戚於貧賤,不汲汲於富貴」,以「安貧樂道」

 

作為道德品質和為人處世之道。夫修真之道,

 

與世法相反,原欲棄富貴而就貧賤,去奢華而

 

守恬淡。若受不住窮困,遇饑寒而生煩惱,值

 

艱難而起無明,便是饑渴之害為心害,養其小

 

者為小人,認假棄真,與道相隔,何時能進道

 

岸呢?

 

    自古以來,多少文人雅士回歸田園生活,

 

都是為了實踐安貧樂道的生活;多少高官厚爵

 

最後辭官歸故里,也是為了不願昧著良心爭權

 

奪利,回歸民間,過著安貧樂道的日子。故處

 

於物質豐饒的現今時代,若能體會此等清閒自

 

在,放曠於自然的人生滋味,自然心安茅屋

 

穩,性定菜根香,身心安住,充實而滿足。

 

因此對修道者而言,平日要受得了困苦,耐得

 

了飢寒,隨緣度日,絕不以窮困小事,忘卻性

 

命大事,如此「少一分物欲,就會多一分發

 

心;少一分佔有,就會多一分慈悲」也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修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8) 人氣()